目录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情缘山大 > 正文

情缘山大

井强:拿什么回报你,我的母校

作者:王静 日期:2015-06-09 点击:

在一份2014年校友捐赠大事记里,有一个名单,其中有名震遐迩的学者、院士,有事业卓著的企业家,有执掌一方的政府官员,捐赠数额至少也以“万”为计,而最后一栏赫然列着:井强一家,从2014年10月起,每月200元。

200元,也许不算一个大数字,用于学校建设发展或许只是杯水车薪。但引人注目的是,每月捐赠200元并持之以恒。而捐赠者井强,一个刚刚毕业六七年的本科生,一个有着呀呀学语幼子的三口之家的男主人,一个父亲常年在外打工、母亲辛苦操持土地的普通农家独子,他爱家庭,爱父母,爱妻儿,希望带给他们幸福。于他而言,或许再多的金钱都不是可有可无,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情结?

前不久,在校友办主任刘学祥、副主任于德宁带领下记者见到了井强。井强,经济学院2004级学生。方方正正的脸庞,一米八几的魁梧身材,一脸憨厚的笑容,典型的山东大汉。见到母校来人,他笑得那么灿烂,直说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好谈的,却说了一大串老师的名字。他怀念大学生活,感激母校的培育,感激老师们对他的包容、爱护,字字句句饱含深情:“山大给了我胸怀,给了我学识和能力,给了我一个家……”

连日来,循着井强提到的名字,记者采访了他当年的老师、辅导员、学院党委副书记,学生工作部副部长、校团委的老师等,一个胸怀宽广、热情豪爽、活力四射、富于爱心、感恩之心的山大人形象,在眼前逐渐清晰生动起来。 井强:我始终以我是山大人而骄傲和自豪。

齐山华:如何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的温暖,一直是我们着力思考的问题。

当年在滕州一中读书时,井强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,在内地考个好学校不成问题。但在最初填写高考志愿时,他分别写下了青海大学、西藏大学、西南政法学院。后来在招生简章中,一眼看到山东大学有西藏定向培养生,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。生于闭塞的小乡村,从小关在学校里读书,这个朴实的农家孩子,是那么渴望了解外面的广阔世界,渴望看到书本之外的大好河山,更渴望以自己的双手,为边远地区的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。

2004年,他来到山东大学经济学院。比起古老的百年山大,经济学院历史虽然不长,但在短短几十年间,已培养出无数栋梁人才,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经济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齐山华,对井强印象深刻,“他为人很热情,是个有情有义的孩子。 ”

一个学生对母校的情感,是在自己接触到的师长、同学以及所处环境中慢慢培养起来的,是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沉淀下来的。齐山华说:“如何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的温暖,一直是我们着力思考的问题。 ”学院鼓励学生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,提倡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。通过各种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和能力;调节身心,释放压力,增强美育教育,训练团队意识。老师们对自己的要求是,“8小时工作,24小时在岗”,即使再小的事,只要是学生的事情,都是第一时间处理。他们提出了“毕业生文化”的概念,用情、用心对待学生,使学生逐步形成家校合一的理念。

在这里,井强懂得了知识的力量,学术的力量,强化了他初始的愿望。他喜欢坐在教室聆听师长的教诲,迷恋图书馆的浩瀚和静谧,难忘学术讲座带给心灵的启迪和论辩带来的精神震撼,喜欢在学院组织的合唱比赛中放开歌喉,也喜欢热血青年聚在一起,谈天谈地谈理想……大学四年,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井强,他感觉自己心胸开朗,视野广阔,跃跃欲试,展翅高飞。大学生活留给他终生难忘的回忆,“我始终以我是山大人而骄傲和自豪! ”

离开学校多年,“每每工作累了,就会唱起山大之歌。在拉萨,在阿里,有时晚上加班,休息的时候,就听一听手机里的校友之歌……”

井强:山大给我提供的舞台很大,让我去认识这个世界有多大。

李勇:要求他们每天给我一个短信,告诉我到哪里了。如果收不到短信就会失眠。

井强不是一个坐在书斋里死读书的人,他精力旺盛,活力充沛,时常有新的思想和冲动。入校不久,他就参加了学生社团自行车协会,并很快成为骨干。山大车协在全国高校学生社团中是一个很响的品牌,这与井强当年组织的几次长途远征不无关系。2005年暑假,作为队长,他安全、成功地领导队员们完成了青海远征。三十几个人,二十多天的艰难跋涉,日晒风吹,大雨滂沱,翻山越岭,极度疲惫……一想起这次令他终生难忘的远征,井强就久久不能平静。后来校报记者曾经就此事对他进行过采访,其中有一段颇为精彩:“那是在去三门峡的路上,那天早上出发时天气本来很好,他们打算抓紧时间骑,因为只有到三门峡市才有地方休息,路上要骑很长一段山路。可是不曾想山里的天气变化无常,下午爬山时竟下起了大雨,雨打在脸上睁不开眼。当时,身下是陡峭的悬崖,队员们能做的就是集中精力往前骑,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发生危险。直到晚上七、八点钟才到达山顶一个小破屋休息。尽管又冷又累,而且前途未卜,可是大家丝毫没有流露出担心的样子,而是大声地唱歌、谈笑,根本不把眼前的困难放在眼里,心里只有一个目标??三门峡。后来,打前站的同学安全到达了三门峡,并且雇了两辆卡车来接大家。找到大家时,已经是夜里10点,雨已经停了,可是风很大很冷,但男生们全都在车斗里一路唱歌、一路谈笑……”

当时在学校团委负责学生社团工作,现任数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勇说,井强在社团领导中是出类拔萃的,他的组织能力、与人沟通能力、协调能力、克服困难的能力都比一般学生强,充满了正能量。对于他们的几次远征,老师的心情是矛盾的。出去开阔视野,了解社会,了解风土民情,对他们能力的培养,对职业规划都有帮助,但“安全问题是我非常苦恼的事。井强一次次游说我,我与他不断地聊”。出发前李勇不厌其烦,反复叮咛,嘱咐他们一要上保险,二要经过培训,三是要求每天一定要发短信,告诉到哪里了。“如果哪天收不到短信,那一晚就会失眠。 ”在这婆婆妈妈的絮叨中,深藏着的是对学生的疼爱、呵护和高度的责任感。而其时李勇大学毕业没几年,年龄比井强他们大不了多少。

李勇非常理解他们,“学生社团的头头不好当,特别不容易,因为他不是官方指定的,而完全是靠能力、威信、号召力吸引别人的。我们的原则是尽力让学生发展个人爱好,只要你不违法,就全力支持。外出活动,先放手让

他们自己联系,进展不动再帮他们。当着学生的面力挺他们,出了问题算老师的。 ”李勇表示,井强毕业后做出的成绩,对学校的捐赠,一点也不偶然,他的做法、想法跟原来读书时的思想和做法是吻合的。一个企业需要这样的人;一个创业阶段的单位,也需要这样的人。“当时我老埋怨李老师管得太严了,后来才理解他是一切为了学生。 ”今天已经身为人父的井强,已经深深理解老师们当年的担心和付出的心血,并为此慨叹不已。

井强:感触最深的是山大对学生的包容,他不会限制你的自由,而是让你去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。

王浩:他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怀在那里。

新世纪以来,山大每年都面向西藏招收几十名定向生。这些学生分散在各个院系,对于将来要去工作的地方,要面临的问题,要储备的知识,大家都非常茫然,迫切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组织,找到自己的小伙伴。大二那年,井强萌生了把大家组织起来的想法。他通过各种途径打听,在学校里发广告,一次次联系,终于把所有山大西藏定向生拢在了一起,2006年创建了面向西藏定向生的学生社团格桑花协会。

在井强带领下,有着共同目标的这群人,经常聚在一起,传递关于西藏的知识,交流西藏发展的近况,还经常到济南西藏中学为藏族学生补习功课,开展联谊活动。这些活动拉近了遥远的世界屋脊与齐鲁大地的距离。 2006年5月,青藏铁路开通,井强组织四个人在暑假去了西藏。他们扛着一面上写“格桑花协会”的大红旗,去拉萨、日喀则等地方考察。回来跟协会的伙伴们介绍所见所闻,介绍那边的地理特点、人文环境、生活习惯、工作习惯等等,为自己的理想大厦积累着砖瓦素材。

2007年暑假,井强再次组织了20多人去西藏,这次选择了山东省对口支援地区阿里。虽然知道阿里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方,他们却并不知道阿里气候恶劣、路途惊险的程度,凭着一股“初生牛犊不畏虎”的气势闯了过去。回来的路途中却碰上暴雨、冰雹、山体滑坡、泥石流……那次惊心动魄的体验,令他们没齿难忘。井强后来有一篇网文涉及到高原上的这段经历:“有人说,你应该把拍的照片,把你碰到的泥石流、山体滑坡、洪水、暴雨、冰雹、大雪以及多次生与死的考验写出来给大家看看。可是写出的文字、发出的照片与那些生与死的考验相比,与我的队员的坚强、汗水、心血相比,对没有衣服穿的小孩子而言,对没钱买药而咳血的小曲珍而言,对没有一套完整桌椅的小学教室而言,对不知道怎么剥开巧克力包装纸的姑娘而言,对一个人独自放牧两百多只羊的白玛,对知晓全县所有贫困学生家庭住址的教育局普布局长而言,这一切是多么的苍白无力……”

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底层民众和贫困儿童的悲悯和体恤,可以看出刺目的现实、残酷的环境给予他的深深触动,如果不是身临其境,不是足迹所至,以他年轻的阅历不可能产生如此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情感,所以井强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收获是对等的,这种难以复制的过程体验,本身就是一笔巨大财富。那一年,他的暑期社会实践论文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社会实践论文一等奖,他被评为山东省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优秀学生,他们的团队也被评为山东省和山东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团队。

当年的学生工作部副部长、现任部长王浩,谈到井强时说,山大学生那种朴实、踏实、吃苦、肯干的优点,在井强身上体现的比较多。老师们更多的是引导,“他做事踏实,也有点子,号召力比较强。我们从来不要求他们必须怎么样,应该怎么样,但是每次活动前,大的方案必须拿给我看。只要安全有保障,不违规不违法,就可以。 ”王浩强调,“做事情首先要想做、敢做,方式方法上肯定有欠缺之处,毛头小伙如果都像四十岁的人暮气沉沉,就不是年轻人了。对于年轻人来说,那不是毛病。 ”

井强满怀感激地对记者说,无论院里还是团委、学工部,老师们在很多事情上都给予自己和团队很大帮助和包容。王浩却说:“其实作为老师,对井强与对其他学生是一样的,而他却念念不忘。他是山东汉子的典型,他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怀在那里。 ”

井强在山大学习只不过四年,却屡屡成为新闻人物。这倒不是他多么爱张扬,而是他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总比别人多。 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。山大第二医院接收救治一批伤员。在护理救助伤员的志愿者队伍里,井强是山东大学第一批奔赴医院的志愿者之一。在医院里,他抢着值夜班,并加班加点护理病人,帮助病人翻身、按摩、擦洗、清理尿液,这是当年学生在线记者对他的采访:

“他已经在医院里待过两周时间了,而且是值夜班。由于两名病人伤势比较严重,所以井强不由自主地‘神经过敏’。实在是困得不行,他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儿。只要听到有一点动静,他就‘噌’地站起来,赶紧询问病人需要什么。连续两周的志愿服务,把这位人高马大的男生搞得疲惫不堪”,“他每隔15分钟就要给病人处理尿液”,“因为不停地按摩,井强常常会把自己的双手累到痉挛,把自己的双腿站到麻木。‘如果你不帮助病人好好按摩,他的身体就会变得异常坚硬,就跟木头一样。那样的话,还容易生褥疮。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王和老鄢再受到这种折磨和痛苦。 ’井强亲切地称呼两位病人为‘老王’、‘老鄢’。在两周的志愿服务工作中,井强已经与他们混得相当熟。那两位大叔不愿意再接受其他志愿者,而是对这个大男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依赖和喜爱。 ”

井强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:每一个人都能做志愿者,只要你具备耐心和爱心。井强的语言极为朴素,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和善良,也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:很多事情做起来并不难,只要有一颗爱心。正因如此,当是一名学生时,一无所有的他可以为伤员付出时间和体力;也就不难理解,今天收入并不丰厚的他,以此种形式对母校捐赠。涓涓之水,滴流成河。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情怀,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。

井强:那时我们的家就像个乌托邦。

粟干妹:看中他,是因为,他这人比较实在。

井强感激母校,不仅给了他胸怀、学识和事业,还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。她的妻子粟干妹,广西桂林人,山大历史文化学院2004级学生。两人一个人高马大,一个娇小秀美;一个豪放爽直,一个沉稳内敛;性格互补,极为和谐。一个来自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,一个来自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,是山大把他们此生连接在了一起。干妹说她们缘起山大,结识于车协。那时车协每周都搞活动,在一次次集训、苦练、奔波中,井强的正直、热诚、厚道,赢得了干妹的芳心,“他这人比较实在,看准的事就全力以赴;不喜欢的事情,就有点嫉恶如仇,看不惯的东西非要说出来”。从相识到相知、相恋,又从学校到社会,从济南到拉萨,再到南宁,他们携手相伴,一路走来,一天天长大、成熟。二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。生活中的故事起起伏伏,夫妇二人难免有性格的差异,意见的分歧,但在回报母校、感恩社会、热诚待人这方面,他们却永远是夫唱妇随,而这也正是最令井强欣慰的一点。

毕业以后,井强工作在拉萨,自然也把家安在那里。格桑花协会会长一路做下来,井强名声很响,成了历届西藏定向生的中心。他根据自己的经验,分别针对在校生和准备来藏工作的毕业生,整理出进藏攻略,内容包括自然环境、人文、地理、生活习惯,人际关系处理、工作生活注意事项等等。齐山华说:“内容非常全面,十分细致周到,几乎就是一本书。 ”

而当年他们在拉萨的家,也几乎成了来藏学生的招待所。在西藏五年,不仅山大学生进藏都要在他这里落脚,全国各地有学生过来,都会想方设法与他联系,他也都会尽力安排,衣食住行给予照顾,无微不至。“全国有定向培养生的八所高校学生,西北农林大学、东北林业大学、陕西师范大学、中央民族大学、武汉大学等,都有学生在我家住过。”等待安排工作的毕业生,在单位落实之前,没有住处,也都一概住在他家。“有几十还是几百? ”“不是同时,大约几百吧。 ”家里有多张双人床,折叠床,再不够还可打地铺。有两个大衣柜专门放几十床被子,锅碗瓢盆有两橱子。“家里的钥匙无数,谁来了都可以自己做饭。我的家里跟乌托邦一样”,井强乐呵呵地说。这一切,当然都是在干妹的支持下做到的。井强的付出可想而知,而女主人的慷慨和大度,也非一般人所能达到。古道热肠的井强,好似及时雨宋江,对朋友倾囊相助,因而结交的汉、藏、回等各族朋友也不计其数。“索朗、塔西、施丹平措、大赤丹、小赤丹、大罗布、中罗布、小罗布、央及、索尼、扎西、洛桑、洛桑丹增、大包桑、小包桑……”他一口气说出一大堆朋友名字。

2010年11月,山东大学西藏校友会在拉萨成立,带着齐风鲁韵的这朵格桑花,终于在高原上扎下了根。刘学祥、于德宁说,秘书长井强在校友会成立前后的工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,功不可没。令井强自豪的是,山大人在西藏口碑很好,最踏实、最老实、最肯吃苦,“我没有给山大人丢脸……”

在与井强的谈话中,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“山大”。井强提到的老师还有李维林、陈新岗、夏书亮、俞黎华……等等,老师们给予他的帮助、指导、鼓励、教诲,他点点滴滴铭记在心,从这些断断续续的故事片段中,我们读出的是山大温暖的怀抱,山大儿女宽广的胸怀、炽热的情感。

在井强的个人主页里,有这样一段文字:

“在山大生活四年的点点滴滴,你做过多少?

1、清晨在小树林读书;

2、在小树林见过百鸟齐鸣、“天使”下凡的宏伟场面,更幸运的是被“天使”砸中;

3、去图书馆借书并且借的书超期;

4、坐在闻一多铜像旁边拍照 、看书或者或发呆;

5、坐在白色晶体材料楼的大台阶上吹风;

6、躺在图书馆门前广场上的草坪上看天或者看书或者和朋友闲聊;

7、一个人在操场上漫无边际地走,数星星;

……”

罗列到近乎一百条,衣食住行,眼耳口鼻,所历所闻,所思所想,无比琐碎,无比细微,几乎囊括了大学生活的所有细节,让人看得眼睛发酸。那是一个学子大学四年的每月每天、每时每分,那是一个生命的成长印记,是一个孩子对家的深深眷恋。

最后,我以井强的诗句作为本文的结束,也许诗的语言并不华丽,但却情意深长:

我感到了匆匆的流水,

当我捏紧了拳头试图留住它的时候。

时光,却在我的指缝间流走,

那片被我捏碎的树叶,染绿了我的手掌,染绿了我的心灵。

……

我亲爱的山大啊,

感谢你给予我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,

感谢你给予我的朋友们!

我爱你,我的山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