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快讯 > 正文

六一级历史系校友返回母校重温激情岁月

作者:秘书处 日期:2012-09-29 点击:

[本站讯]九月的济南,秋高气爽,丹桂飘香。9月26日,历史系(现历史文化学院)1961级校友荣归母校,时隔四十余载再聚首。山东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建军、终身教授路遥、原党委书记陈之安、威海校区原党委书记许玉琪等与老校友相聚一堂,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与祝福。

李建军代表学校致辞,用“老、大、特、新”四个字概况了山东大学111年的发展历程和现状。“老”是指山东大学底蕴丰厚,历史悠久,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,其前身为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,最早可以追溯到1864年成立的登州文会馆;“大”是指山东大学不论是招生规模还是校区面积都排在中国名校的前列;“特”是指山东大学办学方向和宗旨都有着自己的特色,不仅仅是历史等人文社科专业地位巩固、名列全国前茅,一些基础性理工科专业也崭露头角、发展迅速;“新”则指山东大学是常新的,这里有新鲜的新生活力,同时也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,这是山东大学紧跟时代发展的进步之处,同时也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学生所需做出的准确判断。他还特别介绍了《文史哲》杂志获评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和山东大学成功申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有关情况。

距离1968年毕业(因文革原因,61级分三次毕业,最晚的迟至1968年)已过40余年,从当年的风华正茂到现在的耄耋蹒跚,中间横亘的是40余年的光阴变迁,不变的却是每个人对母校和同窗的深厚感情。上午,老校友们纷纷到达聚会地点,虽分开已久,但彼此默契仍在,一眼便能认出对方。同窗相见,唏嘘感叹着彼此的变化,师生相认,关心牵挂着对方的健康状况。一时间,会场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老同学今日终得偿所愿,相见欢言,40多年的时间拉开了距离,最后却化成了最近的拥抱。

历史学院离退休教授朱玉湘代表教师发言,激动地表示四十余年之后重聚首,一起回顾当年的岁月,正如人生四大喜事之中的“他乡遇故知”,是让人激动和倍感幸福的;这么多年来,不管是中国社会还是山东大学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,这要感谢党和政府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,而61级这一批人更是在改革开放的进步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,同时也享受着时代进步带来的便捷与舒适,不管同学还是老师,都已年入古稀,接下来更应珍惜自己的时光,好好享受当下。61级学生代表于慈霖去年就回校参加了110周年校庆庆典和历史学“八大教授”群雕揭幕仪式。他感叹母校变化太大、发展太快,代表全体同学对路遥先生等授业恩师表达了崇高的谢意,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了成功的经验——始终没有失去山大精神,没有失去历史系人的品格,没有失去山东汉子的风骨。

历史学院院长王育济、院党委书记赵爱国等参加活动。王育济代表学院感谢校友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支持,表示每年的金秋时间都是大家翘首以盼的日子,因为很多校友选择在这个时候荣归母校,相聚在我们共同的家园;今天学院所取得的成绩属于历史系(现历史学院)的每一个人,因为每一名历史系的学子、老师心中都怀揣着振兴历史学科、共建母校美好明天的梦想。赵爱国全面介绍了学院的发展现状。历史学院离退休教授李廷朝、陈汉时参加活动。61级校友、山东大学原党办主任孙志敏主持了校友聚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