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情缘山大 > 正文

情缘山大

美国校友薛伟:凡有我处 即为山大

作者:李沛 日期:2010-06-09 点击:

这次回母校,薛伟最大的感触是:“不认识路了,校园里的气氛更加宽松了。”离开母校10年了,这是他第一次回来。薛伟很谦虚,在接受校电视台采访的时候,记者让他谈谈自己的经历,他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也才刚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。”

薛伟,2000年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生毕业。之后去了深圳华为工作,不久申请到了明尼苏达大学读博士,现在是华盛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。

薛伟饶有兴致地回忆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:“十几年前网络还没有普及,我们的大学生活相对比较单调,尤其是理科,平时大家学业负担都很重。”对于那时的他来说,最大的乐趣就是周五晚上的露天电影,那时的电子工程学院设在洪家楼校区,每到放电影的日子,大家都骑着自行车,结伴来到中心校区操场上看电影。

但也是他眼中“单调”的生活,为日后在所属领域从事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周末的时候,图书馆的门口总是排起了长队,大家都希望能占到一个学习的座位,薛伟也是他们中的一员。对于他来说,7年的山大生活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会了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生活,直到现在,他仍然保留着排计划的好习惯,“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想想今天要做的事情,每个星期开始的时候,也要想想自己该做的事情”,直到现在,“每当接到新项目的时候,不会很茫然,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”。

远渡重洋的学子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,有着令人骄傲的托福和GRE成绩,但真正实践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刚到美国的薛伟也体会了一次这样的感觉。当时他和其他两个同学一起去美国,到机场换登机牌时,三个人站在工作人员面前面面相觑,因为不知道该怎样用英语表达“换登机牌”,大家都等待着对方开口,场面一度很尴尬。“过了语言关,后面的一切都好说了。”

拿到博士学位后的薛伟选择了继续留在校园,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得到了一个助理教授的职位,现在的他开始带研究生,同时也给本科生上课。巧合的是,在他的研究生中,有一位同学也毕业于山大。他常常把自己的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进行对比:“中国学生勤奋好学,基础知识更加牢固,但不太喜欢问问题。但美国学生勇于挑战权威,动手能力强,特别喜欢发问,他们更崇尚‘没有愚蠢的问题,只有愚蠢的答案。’”在他看来,这是两种教育模式造成的结果,两者各有所长。

离开母校十年了,这次回来,薛伟感触颇深。走在校园里,看到来来往往的学弟学妹,他告诉记者:“大学是人一生中最好的时光,一定要好好享受大学生活,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,同时也要在这一段时期内努力学习,打好基础。”

薛伟说:“十年的时间里,母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经历了合校之后,规模越来越大了,校园也越来越美了,希望将来能与母校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,祝福母校的明天会更好。”对于即将到来的110周年校庆,薛伟一直很期待,他告诉记者:“只要时间允许,到时候一定要回来看看。”